一、活动主题:精准把脉,有效衔接----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教材开发路径探索
二、活动时间:2025年6月17日
三、活动地点:四楼阅览室
四、参加对象:全体组员
五、活动内容:
(一)活动背景与目的
1. 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语文语法基础薄弱、概念不清、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其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及专业课程学习(如古文阅读、应用文写作、文案撰写)。
2. 初高中语文教学在语法知识点的要求、深度、教学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或断层,学生升入中职后语法知识体系不连贯。
3. 现有国家或地方教材对语法内容的编排可能难以完全满足中职学生衔接与强化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
4. 开发符合我校学情、专业需求的语法衔接校本教材,是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目的:
1. 诊断问题:深入分析当前我校学生语法学习的薄弱环节及初高中语法教学衔接不畅的具体表现。
2. 凝聚共识:明确编写语法衔接校本教材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核心目标(补基础、强应用、促专业)。
3. 明确方向 初步确定校本教材的定位、内容框架(核心知识点筛选、难度梯度)、编写原则(实用、精要、趣味、专业结合)与特色。
4. 启动规划:形成初步的编写思路、任务分工意向与下一步行动计划。
(二) 现状剖析与问题聚焦
1.学情反馈:各年级教师代表结合教学实践、作业、考试情况,具体列举学生语法薄弱点(如:词性混淆、句子成分分析困难、病句修改无从下手、复句关系不清、标点误用等)。
2. 衔接断层诊断:讨论分析这些薄弱点与初中语法教学要求、高中(或中职起点)语法要求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哪里?(知识点遗漏?要求拔高过快?应用训练不足?)
3. 需求分析:结合不同专业,探讨对语法能力的具体需求.
教研组长引导,各年级教师积极参与发言 |
(三) 他山之石与理论支撑
1. 简要介绍国家课程标准(义教、普高)对语法知识的要求及变化。
2. 分享优秀的初高中语法教材/教辅或衔接读本片段(如有)。
3. 介绍符合中职特点的语法教学理念(如:淡化理论、强调实用、情境驱动)。 教研组长或指定教师准备资料
(四) 核心议题研讨:校本教材构想
可按年级或兴趣分组讨论。
1. 定位与目标: 这本教材是“查漏补缺手册”?“应用能力训练营”?还是“专业服务工具书”?核心目标学生群体是谁?(全体?基础薄弱者?)
2. 内容框架:
必备核心知识点:哪些语法点是必须包含的、最基础的?(词类、短语、单句成分、常
见复句类型、标点核心用法、常见语病类型)
衔接关键点:哪些是初高中易断层的点需要重点突破?(如:复杂单句分析、关联词运
用、特殊句式、语病辨析与修改)
应用导向:如何设计练习?是传统的选择题,还是结合阅读片段分析、写作修改、口语表达纠错、专业文书(请假条、通知、简单报告)撰写?
专业融合:如何将语法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举例:给工科生分析设备说明书中的长句;给商贸生修改商务邮件中的语病)
趣味性与可读性:如何避免枯燥?可否用漫画、网络语例、趣味病句、生活场景?
3. 编写原则:精要、实用、梯度、情境化、专业化?
4. 初步模块设想:(如:知识精讲 + 典型例题 + 衔接诊断 + 应用训练 + 专业拓展) (五) 凝聚共识与初步规划 (集中讨论 )
1. 各小组汇报核心观点,交叉讨论。
2. 主持人汇总讨论成果,就以下方面初步达成共识:
教材的核心定位与主要目标。
最迫切需要纳入的核心语法点及衔接重点。
编写的主要原则与特色方向(特别是实用性和专业性)。
教材大致的模块结构与呈现形式倾向。
3. 初步规划下一步:成立核心编写小组(自愿报名+组长指定)。
明确初步分工(如:学情与需求深入调研、框架细目拟定、样章试写、资源搜集等)。
拟定初步时间表(如:7月15日前完成详细框架,8月1前完成两个模块样章)。
确定后续研讨主题(如:样章评议、练习体系设计)。
(六)教研组长总结
教研组长做总结发言,肯定研讨成果,强调意义,鼓励参与,明确后续行动。